当前位置:首页 > 炒股技巧 > 正文

观察|如何推动再保险交易规模上量增加话语权,行业在临港新片区共倡议

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我国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实践。“中国再保作为中央金融企业和国内唯一国际活跃保险集团,坚决扛起再保险国家队、主力军的责任使命,全力支持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

4月18日,行业支持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暨中国太保与中国再保场内交易签约仪式在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下称“登记交易中心”)交易大厅举行。中国再保党委副书记、总裁庄乾志在仪式现场表示,中国再保与中国太保同属于国有综合性保险集团,“此次签约是再保直保协同服务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有益实践。”

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当天中国太保、中国再保率先“手牵手”合作进场交易签约,预估交易规模约30亿元。大地保险、三井住友也一并进场交易签约,预估交易规模分别为21亿元和6亿元。

再保险也称分保,通常是指保险公司通过订立合同,将自己已经承保的风险,转移给另一个或几个保险人,以降低自己所面临的风险的保险行为,业务多数发生于直保公司与再保险公司之间。某种程度而言,再保险就是‘保险的保险’,承担了行业最后的托底作用。

在上述中国太保、中国再保签约双方中,中国太保是直接保险公司,中国再保则是我国境内唯一的本土再保险集团。

“去年十月,我们成为首批在临港设立再保险运营中心的专业再保险机构,填补了专业再保险机构的空白。”中再产险党委书记、总经理王忠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运营体系已搭建完毕,具备了在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高效开展国内外再保险业务的全部条件。

中国再保正在大力推动业务登记和交易落地工作。王忠曜介绍,依托中再产险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这一运营平台,“我们加强境内外机构与运营中心的协同联动,推动再保业务在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落地。”截至目前,国内国际业务方面已完成三大重要合约在上海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上的登记,已登记业务近60亿元。

太保产险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负责人陈森也强调了平台建设和交易落地的重要性,“平台建设是再保险中心迈向全球化的基石、交易上量是体现再保话语权的要素。”

陈森向记者透露,下一步中国太保将与中国再保的成功交易模式运用到符合条件的其他重大再保分出业务上,在分出交易额上贡献体量领先;并推动更多的交易伙伴在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上注册和开展业务交易,活跃和丰富场内交易。同时,加强协商督促境外分出方上业务平台注册,与我方开展跨境分入交易,并借助中国太保系统内公司,做好跨境分入业务重要渠道的资源整合。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动标志着我国数字化、标准化再保险交易从前期单点突破、逐单试点开始向规模化应用转变。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已有越来越多的市场机构通过使用登记交易中心统一的数据规范、标准的合同和账单体系、一致的交易规则,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深化国际合作。

截至今年3月底,已有93家保险机构(包括56家保险公司、4家再保险公司及33家保险经纪公司)在登记交易中心平台注册开通交易权限,其中境外机构16家、境内机构77家;累计交易保费7555.53万元;累计登记保费1132.78亿元。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当天现场,中国太保还牵头发起倡议,中国再保、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国寿财险、大地保险、中华联合财险、中银保险、浙商保险、太平再、汉诺威再、安盛环球再等29家中外资再保险运营中心积极响应。

《倡议书》显示,2024年8月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关于加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再保险中心建设需要全行业同心协力、稳中求进、创新突破。

《倡议书》首先号召全行业共建基础设施“硬支撑” 。倡议全行业更加积极主动融入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和业务平台,推动再保险业务登记和交易规模上量进位,助力再保险数据互联互通,共同构建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

其次,《倡议书》强调创新驱动,培育发展能级“新动能” 。倡议聚焦国家战略重点,联合开发巨灾保险、新能源保险、健康险等保险产品服务,围绕人工智能核保、气候风险模型、巨灾债券等前沿领域,开展技术攻关,聚焦风险分散和风险管理,提升再保险承保能力支持能级。探索跨境再保险创新业务模式和风控方案,培育再保险业务增量市场。

最后,《倡议书》提到要开放协同,构建全球合作“新生态” 。呼吁同业进一步深化与国际再保险机构的交流合作,吸引更多境外交易方和业务落地上海,吸引更多国际论坛、行业峰会落地年轻且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临港新片区,将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的品牌传播到全球市场。

有话要说...